您好,欢迎来63家教公益平台!请登录 免费注册
目前,六三平台在册教员3809名,其中明星教员163名,帮助2448名学员找到了合适的老师。今日更新教员10名,更新学员4

化尘残影——塾师


来源:芜湖家教网 日期:2014-05-31

 从前中国的读书人叫做书生。以书为生,也就是靠文字吃饭。这一行可以升官发财,但绝大多数是穷愁潦倒或者依靠官僚及财主吃饭的。无数的诗文书籍出自他们的手下。书也由他们而生。


    这一行怎么代代传授的?这也像其他手工业艺人一样,是口口相传成为习惯的。例如“学幕”,学当幕僚,没有课本口诀,但形成了传统,如“绍兴师爷”。从孔子的《论语》以及孟、苟、老、庄、墨、韩非的著作和《战国策》、《文苑》、《儒林》以至于《儒林外史》都有记录和传授,但看不出系统。这是非得在那种环境里亲身经历不能知道,知道了又是说不清楚的。大约100年前洋学堂兴起,这个老传统就慢慢断了,只在一些回忆录中出现了。那些书也多半是说怎么念经书,学作八股文,到后来教书或进报馆书店,靠一支笔吃饭,等等。这一行是怎么传授的?照旧是说不明白更说不全。、这和外国的宗教传授以及学校教育很不一样。从学校出来的是什么学家,新的书生,不是旧的书生。


    旧书生传统真的全断了吗?照我所知道的说,旧传统就是训练入这一行的小孩子怎么靠汉字、诗文、书本吃饭,同商店学徒要靠打算盘记账吃饭一样。“书香门第”的娃娃无法不承继父业。就是想改行,别的行也不肯收。同样,别的行要入这一行也不容易。汉朝朱买臣打柴读书做官,他并不是樵夫世家。清末读书人改行“下海”以唱戏为业,也很难。需要先有钱能请师傅教“玩票”然后才能入“行”,还是和“科班出身”有区别。古今中外的“行”都是很难跨越的。


    空话一通,说几句实话。


    我的上辈至少有四代是靠啃字纸吃饭的,所以我从小就在家里认字,先背诵《三字经》,以后上小学仍要背书。小学毕业后有两年曾经从一位私塾老师受传统训练。那位老师订了一份上海《新闻报》,偶尔对我们分析报上的文章。虽然文章已用白话,他讲起来还像是有“起承转合”等笔法,好像林琴南(纾)看出英国狄更斯的小说有《史记》笔法那样。表面上这脱离了传统,实际上正是传统的延伸。他虽在偏僻小县,只能看到几天以前的日报,也已感觉到报馆是靠文字吃饭的一条新出路了。书生化为报人是顺理成章的。报人不必是书生,他那时未必明白。


    这位老师是进过学的,即考中秀才或秀才预备班的。他先问我读过什么 经书。我报过以后,他决定教我《书经》。每天上一段或一篇,只教读,不讲解,书中有注自己看。放学以前,要捧书到老师座位前,放下书本,背对老师,背出来。背不出,轻则受批评,重则打手心,还得继续念,背。我早已受过背书训练,不论文言白话,也不吟唱,都当作讲话一样复述。什么“日若稽古帝尧”,无非是咒语之类,不管意思,更好背。《书经》背完了,没挨过打骂。于是他教《礼记》。这里有些篇比《书经》更“佶屈聱牙”。我居然也当作咒语背下来了。剩下《春秋。左传》,他估计难不倒我,便叫我自己看一部《左绣》。这是专讲文章的。还有《易经》,他不教了,我自己翻阅。以上所说读经书打基础,尽人皆知,还不是本行的艺业训练。


    行业训练从作文开始。这本是几个年纪大的学生的事。他忽然出了一个题目:《孙膑减灶破魏论》,要我也作。这在我毫不费事,因为我早就看过《东周列国志》。一篇文惊动了老师。念洋学堂的会写文言,出乎他的意料。于是奖励之余教我念《东莱博议》,要我自己看《古文笔法百篇》,学“欲抑先扬”“欲扬先抑”等,也让我看报,偶尔还评论几句。这是那几个高级学生还未得到的待遇。他们不感兴趣,因为他们不靠文字吃饭。这是入本行的第
一步训练。不必干或不能干这一行的就要分路了。随后老师对我越发器重,教我作律诗,作对联,把他编选手写稿本《九家七言近体录》和《联语选》给我抄读,还讲过几首《七家诗》(试帖诗)。这好比教武术的传口诀了。


    两年就这样度过。老师从来没有系统讲过什么,可是往往用一两句话点醒读书尤其是作诗作文的实用妙诀,还以报纸为例。当时我不明白,后来还看不起这种指点。几十年过去,现在想来,我这靠文字吃饭的一生,在艺业上,顺利时是合上了诀窍,坎坷时是违反了要诀。这就是从前社会中书生的行业秘密吧?可说不得。
 

编辑者:63家教网www.63whw.com/)


联系QQ:737013856 家教服务中心:中央城小区5-802

本站声明:本站家教信息由会员自己发布,对信息的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
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:ICP备14023442号
Copyright 2007-2021 家教网加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